投资需真知,变富行不难——价投二读后感
很幸运遇见老唐,走进唐书房,通过老唐接触到了两位百岁智者毕生的投资智慧,让我对投资的认知完成革命性升级。
同时,老唐的传承,让我与巴菲特之间的距离不再遥不可及,而是变成了这样的关系链(传承链):格雷厄姆->巴菲特/芒格->老唐->我->。。。
借此机会,将自己对老唐传承的价值投资理念的理解再次梳理一遍,有如下期许:
首先,通过写作输出,检验自己的理解还有哪些不足之处;
然后,我几乎阅读了每一篇读后感,发现每篇读后感都结合了作者个人的经历和实践,对老唐传承的价投理念给出不同角度的解读,而这些解读总能给我带来新的启发和认知,充分弥补了我认知不到位的地方,因此,我想将我的认知和解读分享出来,希望也能够带给大家新的启发,帮助到更多想要做好投资的普通人;
最后,也是通过这种方式,表达对老唐的敬意和那份信赖!
普通人投资,需要在两方面努力做到真知
第一,对老唐传承的价值投资理念,努力做到真知;
第二,对要投资的企业,努力做到真知,且坚持不懂不投。
如果在这两方面做到了真知,并知行合一地践行,此生想不变富都难!
巴菲特说过,投资很简单,但并不容易。
我的感受是,之所以“简单”,一方面是因为投资的道理很容易讲,关键的要点写下来大概是一两页纸,而且翻过来覆过去就是那些话,你看一下巴菲特致股东的信,看一下杰夫·贝佐斯致股东的信,再看看老唐的公众号文章,反反复复好像也就是那些话,正所谓大道至简!
另一方面,投资的道理任何人都能很轻松地就获取到。但是,就像芒格所说,“一个想法或事实并不仅仅因为你很容易得到它而更有价值”。
而“不容易”的地方在于,你知道了并不等于你真正理解透彻了,没有真正理解的东西,就不会真正改变你的认知,认知没有改变,你就还会用旧有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和行动,而当下的结果(穷)已经证明,你此前的思考和行动不会给你带来价值提升(否则你也不会出现在这里),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虽然知道了很多道理后还是做不好投资,甚至是在错误的路上渐行渐远的原因。
而对价投理念、对企业做到真正理解和熟悉,并持续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,就是我们每天日拱一卒、努力学习的目标,就像巴菲特、芒格这些大佬们每天努力的目标一样,这也是投资不容易的地方!
老唐传承的价值投资理念
我是这样总结的:
首先,要明白真正的投资是意图获取未来更多的购买力;
然后,要认识到投资是一生的事,且无处不在、不可避免;
再然后,需要理解股票的本质,买股票就是为了获取企业的部分所有权,从而获取企业未来盈利带来的回报;
接下来,我们要认识一位“市场先生”,他每天都会疯狂地在你耳边报价,没有规律,不可预测,他的出价只能利用;
基于上述两点,别瞅傻子,瞅地,同时去掉成本心魔;
此外,你享有股市上一项重要的权利:交易否决权!因此,你需要用长期资金来投资,且远离杠杆,否则你将失去这一权利而被迫交易;
投资就是比较,在你的能力圈内,将资金配置到收益明显更高的资产上;
因此,你要认识到长期投资≠长期持股;
比较的重要前提:你需要知道这家企业大概值多少钱,这就是所谓估值;
估值不是通过公式计算出来的,而是你越熟悉、越能理解一家企业,就越能知道这家企业大概值多少钱;
所以,不懂不投,因为一家企业不在能力圈范围内,你就无法判断其到底值多少钱,这时候所有的估值公式和各种指标都是在自欺欺人;
投资是建立在预测的基础上的,因此我们一定会犯错,因此需要安全边际和投资组合;
但不预测股价,而是预测企业未来的产出,股价无法预测,但是企业未来的产出是大致可预测的,而且随着你的积累,对企业越来越熟悉,你的预测也会越来越确定;
最后,投资需要慢慢变富,降低自己的期望,坚持且只做正确的事,放弃市场先生颁发给错误行为的奖金。
这些投资理念的每一条,老唐在价投二和唐书房发文中都已经完美阐释过,我在这里添一个字啰嗦,少一个字就不达其意,所以不敢、也不愿再重复啰嗦,各位还是要去看原汁原味的价投二和唐书房文章。
相信我,花上大半年时间去真正理解这些理念绝对值得,因为真正理解了之后:
首先,能确保你在投资时能坚定且正确地行动,而不是在错误的道路上摇摆不定、渐行渐远;
然后,作为普通人,我们会立刻拥有一种简单有效的投资方式,那就是定投宽基指数基金,并长期坚持,只需这一招你就会取得市场的平均收益,甚至远超大部分专业人士的投资业绩,比如主动基金经理。
投资真正理解了和熟悉的企业,意图获得超额收益
价值投资理念中非常重要的一条:投资就是比较。
想把一家企业跟现金等其他资产放在一起比较,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:你得知道这家企业大概值多少钱,也就是对企业估值。
只有能估算出这家企业大概值多少钱,我们才可以通过与“市场先生”的报价对比,确定自己是不是有便宜可捡。如果没有办法估算大概价值的企业,远离!因为你无法确认自己是否在出价的瞬间已经亏损。
而估值要得到的核心结论就是:我不知道这家企业具体值多少钱,但我确定知道它绝对比1000亿现金有价值得多。
怎么理解呢?老唐举了两个例子:姚明与德国同学。
这两个例子把估值这件事情阐释得非常形象和清楚,对我而言,简直是推开了一扇门、打通了七经八脉。
先说姚明的例子:
我们都知道篮球巨星姚明是高个子,但如果现在老唐说“姚明身高2.1米”,是对是错?你不查资料的话,敢下判断吗,敢为这个判断下注吗?
有人敢,非常了解姚明身高数据的人,立刻知道老唐错了,并愿意拿出钞票和老唐赌。但大部分不熟悉这个数据的人应该不敢,因为不确定姚明身高究竟是不是2.1米。
好,现在如果老唐说“姚明身高1.5米”,我相信所有读者都敢摸出钞票下注老唐错了,支撑大家这么做的根本原因是“我不知道姚明具体有多高,但我确定知道他绝对比1.5米高的多”。
这就是估值要得到的核心结论。
从这个例子里,我们需要理解估值的两个原则:
第一,估值是艺术而不是科学,追求的是大概对(模糊的正确),不需要得出一个非常精确的数值。
企业的估值即使是一个非常不明确的范围,我们仍能得出定性、明确的投资决策,比如在日常生活中,要想知道一位女士是否肥胖并不需要打听出她的确切体重。
因为,估值就是在目标企业和一定数量的现金资产之间排出大小的过程。就比如,篮子里有一大一小两个苹果,要让我估算出它们各重多少克,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但如果要我将它们分出大小,这个其实不难。
第二,估值不是通过公式计算出来的,而是你越熟悉、越能理解一家企业,就越能知道这家企业大概值多少钱。
拿德国同学的例子来说明:
假设你现在也得到一笔钱,同时给了你一份德国某大学某班学员名单,你需要在他们当中选择任意人数下注,你所选择的人余生收入的10%加总/人数,就是你的收入。
你对这些人一无所知,能力、背景、爱好、甚至男女都不知道,你甚至念不出名单上的德文名字,怎么选?
此时选择任何人都是赌博,结果只能由运气决定。但有一种最简单的选择不是赌博,那就是:选择全部。
如果情况有变,你拿到的不是德国学生名单,而是你所在班级的学生名单,那选择可能就会不一样。因为熟悉,你可以附加一些判断,不需要去买入全部了。
这和对企业估值的要求一样,你对一家企业的情况越熟悉,你对企业的估值越确定。
反之,对一家企业的情况越不熟悉,你对企业的估值就越不确定。这种情况下,那些上来就翻看财报找一堆数值,或者需要假设若干参数条件进行复杂运算的估值大法,或者简单看着PE/PB/PS百分位来买入的做法,大多数的时候只是自欺欺人罢了。
因此,我们在决定投资一家企业之前,一定要尽可能地熟悉和理解这家企业,其实也就是巴菲特所说的能力圈原则,大概包含了对企业商业模式和经营情况的理解。
如果对一家企业不够熟悉、不够理解,那是一定不能投资的,因为不熟悉不了解,你也就无法判断这家企业值多少钱,在这种情况下去投资这家企业,无论是买入还是持有,永远都会心惊胆战,就会出现高估了你不舍得卖,低估了你不敢买,导致股价涨了也心慌慌、股价跌了心更慌慌,最后要么是忍受不了下跌的煎熬选择割肉认赔、要么是刚一涨到可以解套的位置,就匆忙卖出,完美错过真正的上涨。
比如书房里有位朋友对水泥业务高维持性资本开支、上游受制煤炭能源下游受制于房地产的本质理解不透,很快交了学费。此外,于对定价机制理解的不通透,认为今年发改委几个关于长协价量的要求给陕煤利润做了天花板,于是在小小的自负下减仓三分之二。所以亏的钱和没赚到的钱本质还是因为不在能力圈内,不冤。
总结一句,就是不熟悉不理解,这家企业就不在你的能力圈内,估值也就无从谈起,更不应该投资,你只能赚到你理解范围内的钱,其他的即使能靠运气赚来,也会靠实力亏掉。
检验自己对企业的理解和熟悉程度,回答老唐三大前提
看几个财报科目上的数字,设置一些指标,加加减减,符合指标要求的就算理解了吗?或者说,从财报里找出数据,计算出自由现金流数值,然后输入excel,敲回车,得出一个企业价值,这样的输入和计算,就是在做企业基本面分析,就是对企业熟悉了、理解了吗?
不要误入歧途,理解和熟悉企业不是定量统计分析、更不是公式计算!
一方面,财务报表是用来排除企业的,只是理解企业的开始。
另一方面,财务报表里的数字是企业经营的结果,这个结果是由企业的商业模式、竞争优势、发展空间、管理层等要素决定的。这些财报数字背后的东西,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去理解的,只有理解了这些,你才能从逻辑上去解释财报上的数字结果,你才能从逻辑上去对企业未来的产出去做一个大致靠谱的预测。
如何检验自己是否足够熟悉这家企业、理解足够透彻了,尝试回答老唐三大前提:
企业的利润是否为真
企业的利润是否可持续
企业维持当前盈利,是否需要大量资本投入
这三大前提看着简单,但是要想真正回答出来,需要对企业的各方面有足够的理解和熟悉了之后,才有可能做到(注意,是有可能,很多企业你研究了之后就会发现仍然无法回答,然而这在投资路上绝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)。三大前提只是一个引子,会引导你延伸出更多要回答的问题并找出答案。因此,若最终能对这三大前提做出确定的回答,你自然就能顺理成章地对企业做出估值。
此外,你对这三大前提越能给出确定的回答,说明你对企业的熟悉度越高,就越能对企业未来的利润做出大致靠谱的预测,需要的安全边际越低!就比如,你越熟悉姚明,你对他的身高数据就越有把握、越确定,当老唐说姚明有2.1米的时候,你就已经非常敢拿钱出来赌老唐错了,而不用等到老唐说姚明1.7米的时候,你才敢赌!
理解和熟悉企业的“捷径”,没有之一
首先,拿起财报开始阅读,相信日拱一卒,不期而至
你对同学比对德国陌生人更熟悉,原因就是因为你接触和了解过同学,你知道他的身高、容颜、爱好、性格、历史等等,所以你敢于对他/她未来会如何做出一个判断。
企业也是如此,熟悉就是接触和了解的过程。通过了解它的历史、故事、数据、产品、服务、口碑……,你就慢慢熟悉了它。
价值投资的主要工作就是花精力去理解企业的经营模式,只有充分并正确理解了企业的经营模式,我们才能知道:
企业的生意模式是否是一个好生意
企业是否具备护城河,护城河的来源是什么,护城河是否足够宽,护城河是否能长期存在
企业的成长空间有多大、成长动力是什么
企业的主要风险是什么
只有对上述内容都有充分的理解和判断之后,才能对企业做一个定性的结论,才有可能回答企业是否符合老唐三大前提。
理解和熟悉这些,最简单靠谱的办法,就是阅读目标企业及主要竞争对手的年度财务报告。认真读过报告,你自然就会有疑问,带着问题去读资料,寻找答案,这个过程中你自然就熟悉和了解这家企业了。
这个理解和熟悉的过程,也是筛选和排除的过程:筛选出优秀的企业,排除掉糟糕的企业!
很朋友看完老唐的手财后,拿起财报还阅读是没有感觉,没疑问没见解没判断,不知道怎么分析,这就只能说明财报阅读地太少了。
老唐说过:只读流体力学不下水扑腾,是学不会游泳的。
多读点财报,会找到方法的,就像大妈们挑选青菜一样,一看便知这菜嫩不嫩,价格合适不合适,是不是我的菜!
因此,要想提升对企业的理解能力和熟悉程度,那就拿起你感兴趣的企业财报阅读吧!只能通过大量的财报阅读练习、反复实践、沉淀经验,当你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,就会形成一种直觉,也就自然知道什么该关注、什么该忽略,哪些企业是优秀的、哪些企业是糟糕的。
企业分析基本功就是这么逐步增长的,并没有什么简易的套路和计算公式。难吗?不难,不就是阅读嘛!识字就行。容易吗?也不容易,能杜绝寻找公式、寻找捷径的想法,就够难了,绝大多数人过不了这一关。
没有读过至少五年财报之前,别随便下注,别随便浪费你的看法或疑问,也别用“研究好难”做偷懒和逃避的借口!
巴菲特和老唐的多年的投资经验已经证实,这是投资大道上最快捷的道路,没有之一!
我们直观地感受一下老唐在熟悉企业这方面是都是怎么日拱的,下面几张图是老唐随手拍几张书架的财报打印版(这些可不是打印和阅读的全部)。
这还只是冰山一角,还有很多企业年报是直接被老唐Pass的,就没资格出现在这些图片中。
怎么样?现在大概能知道老唐为啥这么硬了吧,没有什么顺理成章,都是一分一秒日积月累堆出来的,你以为的轻而易举,其实经过了千锤百炼!
再看看芒格的例子,看一本商业杂志近五十年,找到一个标的,买入几年内赚了很多,单单看这一个,觉得芒格真神,真厉害,但众人往往忽略了芒格近五十年的不断阅读观察思考,你让他也去看五十年,99.99%的人绝对做不到的,甚至他们根本不会去做,只是单纯在那里羡慕。
一家一家的研究企业,不断提升对行业和企业的认知,时间多就多研究几个,时间少就少研究几个,关键是研究一家要弄懂一家,而且不追求自己的认知水平要成为多么顶尖,只要能够超越市场参与者的平均水平就好。
读财报不也是随便瞟一眼就胸有成竹的挣钱了,老唐说,我喜欢尽可能地都读读,更何况我本身也很喜欢读财报,很享受读财报,当财经小说看。
而且,在长期跟踪和研究企业的过程中,你会对一家企业越来越熟悉,对其内在价值的判断也会随着这种不断加深的熟悉度持续调整。
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:尽可能熟悉这家企业!
熟悉了这家企业,你就能理解这家企业的经营模式,你就能对这家企业进行定性判断,你就能对这家企业的内在价值做一个大概的判断,就好比拿姚明的身高进行打赌一样!
然后,尽你所能,阅读一切
有些朋友在对企业估值的时候经常会问到的问题是:可以依据哪些方面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企业未来几年内增速?
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:尽你所能,阅读一切!去阅读企业资料,理解企业,看究竟有什么可以帮助你做出判断,当你发现的时候,那就是你需要的答案。
老唐开箱拆出的这几本地产类图书,展示了老唐当年为了理解万科这个股市优等生,还是颇花了些精力的(这肯定只是其中一部分),然而结果还是吃不准,不敢去下手。
更夸张的是银行,下图最多是读过的银行相关书籍的1/2至2/3,然而竟也有将近1米高, 震撼吗?
我自己也有了一些切身体会,之前阅读婴幼儿配方奶粉企业中国飞鹤的财报,财报中会把奶粉配方看成是有别于其他企业的独特的竞争优势,刻意宣传的很厉害的样子,如果只看财报,咋一看跟茅台酒一样独特不可复制。
但是我又读一本专门讲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书《婴儿奶粉,你应该知道的更多》,原来所谓的婴幼儿奶粉的配方其实是非常公开透明的,一是有国家标准的严格要求,对在中国市场上流通的奶粉,其配方里的各种成分含量必须要符合国标,否则是不可能拿出来卖的,就算你可以跟很多研究机构一起研发新的配方,但是也得符合国家标准才能通过;二是,在婴幼儿奶粉的包装上也是要求对成分结构进行明确说明的。因此配方根本不是秘密,你能做的,我也能做,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品本身并不存在差异化,所以不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性,也不会发展出独特的竞争优势。
能力圈里企业数量是零的时候,怎么办?
上面其实已经说过了,如果你真的理解了老唐传承的价值投资理念,可以选择最简单有效的投资方式:定投宽基指数基金。
如果你不满足于定投宽基指数基金带来的收益,你还可以抄老唐的作业,老唐的持仓逻辑都是明牌,写的清清楚楚,因此,抄作业不要只看excel里的数据,重要的是你要尝试理解老唐对企业的判断逻辑和分析思路,这样你才能抄得明白,而且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升企业分析能力。
但是,无论你是存银行、定投指数还是抄作业,只要想清楚代价,并愿意承受,都是理性的投资行为。不需要为此自卑,每个人都是这样走过来的,包括巴菲特。
此外,虽然熟悉和理解企业的虽然没有所谓的秘籍、也没有统一的公式,但通过阅读老唐的企业分析文章和大量的商业书籍,我还是总结了一些关于企业分析的思路和框架,按照这个思路去理解企业的商业模式、竞争优势、发展空间、管理层等要素,感觉会更有体系,思路也会更清晰一些,能帮我们在阅读财报的初始阶段更有条理的去梳理和理解,但由于本文是价投二读后感且受限于篇幅的关系,就不在写在这里了,后续有机会分享给大家,可以一起交流交流。
最后,降低自己的期望,慢慢变富
我们大量努力付出之后,不一定立刻就会有回报,比如对一家企业研究了很长时间后,发现还是看不懂这家企业,或者是连续研究了好几家企业,发现都不符合投资要求,或者是发现了一家看得懂的优秀企业,但是这家企业的市值还不够低估买入等等,这些情况在投资的过程中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,巴菲特和老唐等都有过大量这样的经历。
研究企业和行业是有复利效应的,你研究学习的越多,你积累的就会越多,你懂的也会越来越多,在你以后继续学习研究的时候构筑更高的阶梯并提供非常大的帮助。
巴菲特说过:评估企业价值可以享受知识日积月累的优势,你掌握的企业估值知识会随着时间的进展而一点一点地增加。如果你40多年前就开始评估各大企业的价值,现在你就积累了许多企业的估值知识。开始的时候你不需要掌握很多行业的估值知识,可以从了解一些重要的行业开始入手。总共大概也就只有75个重要行业,你可以逐步了解这些行业是如何运作的。你不必每天都重新开始,不用咨询电脑,你什么都不用咨询。
因此,不要奢望通过阅读几份财报或者研究了几个企业,就能立刻弯腰捡钱了。
我们只能保证努力学习,而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确定一家企业是否还值1块钱!在机会来临的时候能看见机会,而不是和市场一起恐惧。
当价值1块的东西卖5毛的时候,市场上一定是风声鹤唳,比如企业老板出事了,比如行业完蛋了,比如哪儿又打仗了,诸如此类,数不胜数。到那个时候你还会觉得他值1块钱吗?身边所有人都会说最多值2毛,你会动摇吗,会加入到人群去吗?
如果依然确定,那就该吃吃该喝喝了。
如果不能确定,那就跌也心慌,涨也心慌,惶惶不可终日了。
你所有的学习,就是为了届时有胆子吹着口哨走过去,装满所有的麻袋,然后摸出100元叫一辆货拉拉拖回家。
写到这里,不知不觉已经码了很多字,总感觉还是有很多感悟没有说完。如果只能用一句话来总结我遇见老唐和阅读价投二的收获的话,那我就选这一句:真知行不难。
从写一篇价投二读后感开始,做到真知行不难
财富是思考的副产品,是由我们的认知水平决定的,对事物的认知会决定我们如何思考,进而决定我们会采取什么决策和行动,而这些决策和行动最终决定了我们的投资结果:让自己的财富增加 or 做了一名散财童子!
因此,如果对投资这件事的认知不够,或者直接认知错误,那么无论付出多么大的努力、多么大的财力,都逃脱不了成为一名散财童子的命运。
很多人会说,我也知道了很多道理,但是仍然过不好这一生。就像巴菲特和老唐的投资道理都明明白白地摆在那了,而且老唐每周都要嘚吧嘚吧几千字翻来覆去地去重复讲这些道理(也有可能是在凑周记的字数,哈哈,开个玩笑),很多人也是花了很多时间去看这些文字,但在真正面对市场实践投资的时候还是内心慌慌、摇摆不定、采取一些错误的决策和行动,甚至还会把自己失败的责任全部推给老唐,认为老唐就是靠这些骗取赏钱!为什么会这样?
我认为是大多数人没有做到“真知”!大多数人存在的一个很严重的误区就是:把“我知道”当成“我理解了、我学会了”!
“我知道”意味着你仅仅是能背出来巴菲特和老唐的几条价值投资语录而已,你对投资的认知并没有真正产生改变,仍然采用过去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和行动,这不是“真知”,就像小孩子一样“我知道错了,但我还是会这么干”!
而“我理解了”意味着什么?
首先,你需要理解这些道理背后的逻辑推演过程,就像学数学仅仅记住了公式是不够的,而是要理解这个公式的怎么推导出来的。
我大概是2021年3月、4月的时候开始关注的唐书房,具体是什么时间以及通过什么渠道关注到的,已经没有印象了。
说实话,当时的心态还是为了找到一个大一统的投资或者估值公式,期许这样的公式能帮自己找到好企业并确定买入价格(现在回头看,多么地无知),但看完老唐的几篇文章后,愣是没找到,当时的感觉就是老唐是站着说话不腰疼(后来才知道,老唐确实是站着说话不腰疼,因为老唐都是站立码字的)。
但是随着阅读更多老唐的文章以及老唐的书之后,开始慢慢能理解价值投资的一些逻辑了。
老唐总说自己是一个笨笨的胖子,虽然体重方面比不过老唐(也不想超过老唐),但我绝对是一个比老唐还笨的笨笨,因为整个2021年我都在消化和理解老唐到底说的是啥,期间做了大量的摘录和自己的思考笔记,并在2021年春节期间的7-10天时间里,对自己的笔记做了一番梳理,总算是感觉对老唐的价值投资理念理解了。
然后,只是在大脑里感觉理解了还不够,你还得能用自己的语言体系将其写出来,并能跟别人解释清楚。
用自己的话写出来,这个过程对我们真正理解并内化知识真的是作用巨大、效果显著并且印象深刻,因为这个写过程“摩擦”非常大,很多你觉得在大脑里已经理解的东西就是写不出来,为此你需要不断重复提取大脑里的知识、并反复思考琢磨、斟酌文字,正是这样看似低效率的摩擦过程,才让你思考和理解更加透彻和清楚,因此这个写出来本身就是一个给自己阐释的过程,也是一个向大脑真正“写入”的过程。
在我看来,写价投二读后感最大的价值,也是在于写的这个过程,如果你能用自己的语言体系将老唐所传承的价值投资理念表述出来,解释明白,才说明你是真正理解和内化了,否则你也仅仅是知道一二,并不会改变你的认知,更不会让你在实践中得到升华,你依然会半信半疑、摇摆不定。
老唐总说真知行不难,但其实做到真知是很难的,实际上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交够学费后才能真知,一个成熟的投资人真知需要时间的磨砺,而写一篇价投二读后感可以作为第一个重要的始点。
因此,每个人都可以写一下读后感,上榜入选了固然可喜,但能否上榜也不是最重要的,写的这个过程就足以让你获益颇丰、认知升级。
最后,你还要去实践和经历,根据结果检验、调整和强化自己的认知。
想要寻找投资「秘籍」,本质上是不存在的,最关键的其实就是践行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,在践行的过程中找到独属于自己道路。
经常可见的误区是行动太少,但是总是持续思考、怀疑、选择… 所谓心理内耗,大约说的就是这个意思。
最近又看一遍《叛逆者》这部剧,王志文有一句台词非常喜欢:
“信仰就是要在不断地实践和战斗中得到检验,最终方能达到坚定”
老唐也在某篇周记里也讲过,只有你经历了且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赚到大钱了,那种理念才会彻底变为本能,变为条件反射,才会在下跌的时候坦然地、平静地刷剧、读书、运动、做爱做的事儿!
所谓真知行不难,真正理解了之后,你才会更加坚定,你才不会乱来!而如果对一个想法理解不够透彻,甚至是错误的理解,你的决策和行动就会摇摆不定,甚至完全在错误的方向上渐行渐远。
前方的道路并不拥挤,因为坚持的人并不多。
将双手放在键盘上,先把今天的卒拱上去,就像老唐一样,站着码字不腰疼,日拱一卒身子硬!